在西方传统中,把统治者表现为英雄或超人,从古代以来就已经确立了各种套式。
奥古斯都原名屋大维,他的图像从公元前27年以后按照理想化的方式来绘制,最著名的是现藏于格雷戈里亚诺·普罗法诺博物馆中那座比真人还要高大的大理石雕像。
«奥古斯都皇帝像»,石像
这座纪念雕像把奥古斯都塑造成身穿盔甲,手持长矛或军旗,举起前臂,似乎正在宣告胜利的形象。在他的胸甲上,只要观众靠近一看,就能发现细部描绘了被击败的帕提亚人向罗马人缴还他们过去夺得的军旗,从而强化了上述的含义。这位统治者赤着双脚,并不像现代观众可能以为的,是要表现他的谦恭,而是要把奥古斯都比作神。奥古斯都的官方形像在他长期的统治内一直保持不变,好像这位皇帝找到了一种驻颜术。

统治者的形象往往在风格上表现出必胜的信心。胜利不仅用仪式来表达,也用雕像和建筑物来表达,其中包括拱形门,例如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都是表现胜利的古典图像。此外,还有一些装饰的细节,诸如桂冠、战利品、俘虏、行进的队伍、胜利的化身(带翅膀的女性)、名望的化身(手持喇叭的男性)。
雕像的尺寸有时非常巨大,构成了他们所宣告的内容中的一部分,例如今天在罗马音乐广场上还能见到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头像,以及耸立在巴黎大路易宫里的路易十四雕像。这些雕像如此巨大,甚至在建造时连工人都可以在马肚子里吃午餐。
统治者作骑马状的雕像显然意在把统治术比喻为骑术,例如一直展示在国会博物馆内的罗马皇帝马尔克·奥利略(MarcusAurelius)的那座披着斗篷、头发卷曲的雕像(现在已换成了复制品,图24)。
«罗马皇帝马尔克·奥利略骑马像»,铜像
这座骑马雕像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获生机,正在向他站立的那片广场宣告统治权威,就像君主向自己的领地宣告统治权威一样。
16世纪以后,“骑马铜像”遍布整个欧洲,例如佛罗伦萨希诺里亚广场上的科西莫·德·美第奇大公爵铜像,巴黎的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铜像,马德里的菲利普三世和菲利普四世铜像,柏林的勃兰登堡“大选侯”弗雷德里克·威廉(FrederickWilliam,1640—1688年在位)铜像等。古典传统的复兴也是向古典传统借鉴,就像把年幼的王子称作新亚历山大或奥古斯都第二的习惯一样。大多数统治者都以有这样一座雕像而满足。
然而,路易十四的近臣们却组织起了一场所谓的“雕像运动”,不仅在巴黎,而且在阿尔勒、卡昂、第戎、格勒诺布尔、里昂以及其他一些城市建造了一大批路易十四的雕像。在一大串这样的骑马雕像中,最值得纪念的是普希金所说的那座最早的“骑马青铜像”,即彼得大帝雕像。这座雕像由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下令建造,由法国雕塑家埃田纳莫里斯·法尔科内(Etienne¯MauriceFalconet)完成,于1782年落成。
彼得大帝雕像
统治者本身也被视为图像,就像圣像一样。他们的服装、姿势以及身旁的物品都带有王权的意义,这在他们的画像和雕像中充分表现出来。近代早期的一些观察家注意到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例如英国大使克里斯托弗·邓斯塔尔(ChristopherTunstall)说,查理五世“坚定不移,活像一尊偶像”,意大利政治理论家特拉扬诺·博卡利尼(TraianoBoccalini)也描述过西班牙驻那不勒斯的总督,说他如此庄重而且毫无表情,“我简直不知道他究竟是个活人,还是一座木雕”。
这些话给了现代的观众一些暗示。我们不应当把皇帝或国王的雕像或“国家肖像”看作它们那个时代出现的个人幻想,而应看作戏剧,看作表现理想化的自我公共展示。在一般情况下,被表现的统治者穿的不是平时的服装,而是古罗马的服装,或者手持长矛,或者身着加冕的长袍,从而显得更有尊严。骑马雕像往往脚下踩着敌人,不仅有国内外叛乱或造反的化身,也有敌对国家的化身。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意大利雕塑家莱昂·莱昂里(LeoneLeoni)塑造的如真人一般大小的查理五世雕像。这位皇帝手持长矛,踩着一个锁链加身的形象,上面镌刻着“怒火”二字。
另一个例子是路易十四站立的雕像,一个长有翅膀的人物(代表胜利之神)正在给他戴上桂冠,脚下踏着三只头的狗(代表路易十四的敌人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和荷兰组成的三国同盟)以及用锁链捆着的俘虏。这座雕像过去放置在巴黎的胜利宫,1792年被毁,据记载雕于17世纪80年代。
«路易十四像»,雕版画尼古拉斯·阿诺特(Nico¯las Arnoult) 作。画中雕像由马丹·德雅尔丹(Martin Desjardins)约作于1686 年,原置于巴黎胜利宫,已毁。
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进程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曾经提出过好几种方案。路易·菲利普的服装和凝视眼光让人们联想起他的家族有“平等者”(Egalité)的称号。早在几年以前,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为拿破仑画了一幅在书房里的画像(图。
«拿破仑在杜伊勒里宫的书房里»,油画
雅克-路易·大卫作,1812年。现藏华盛顿国立艺术馆。
这幅画体现了掌权者的新面貌。这位统治者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政府官员,一大清早就倚在办公桌旁(蜡烛尚未熄灭,时钟显示当时是凌晨四点一刻)。大卫的画像提供了表现统治者的榜样,直到在热拉尔(Gérard)的绘画«路易十八在办公»(LouisXVIIIinhisCabinet,1824)和雷谢特尼科夫(Resche¯tnikov)的绘画«斯大林在办公室»(StalininhisOf¯fice)中,才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化。
适应民主时代的另一种形式,是着重表现领袖人物的阳刚气质、青春活力和体育竞技能力。例如,墨索里尼喜欢让人拍摄他慢跑的照片,无论是穿着制服还是光着膀子只穿一件背心。
«墨索里尼在理齐昂的海边慢跑»,摄影,1930年
美国有些总统喜欢让人拍摄他们打高尔夫球的照片。这种图像构成了所谓“平民化”领袖风格的一部分。这种风格还可以用访问工厂和“街头漫步”的照片来体现。国家首脑在工厂与普通工人谈话握手,政治家在“街头散步”时亲吻孩子的照片或绘画,表现统治者被群众所拥护,就像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VladimirSerov)所画的«农民上访列宁»(
PeasantPetitionersVisitingLenin)那样。这幅画表现了苏联最有权力的人物,正在专注地听取三位农民的倾诉,其中两人坐在他的桌旁。他则认真地了解他们的要求。
«农民代表访问列宁»,油画
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作,1950年,现藏莫斯科国立特列切科夫美术馆。
在创造统治者的神话中,新媒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斯大林的形象都出现在许多宣传画上,把他们当作英雄来表现,就像他们出现在电台上,把他们的声音有意放大一样。电影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希特勒的亲自鼓励下,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Riefenstahl)导演的电影«意志的胜利»(TriumphoftheWill,1935)表现了这位元首如何受到忠实信徒的崇拜。
今天,新闻摄影师和电视制作小组制作的政治领袖画像虽然影响很大,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他们制作的画像得到了详细的研究。例如,只要把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竞选照片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夫人在竞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杰基·肯尼迪(JackieKennedy)到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Clinton)的那段时期。
值得强调的是,所谓“画像处理”(imagemanagement)的手段非常重要。在电影«意志的胜利»中,摄影师用镜头从下往上拍摄希特勒,让广阔天空作为他的背景,使他显得更加高大,更有英雄气概。费奥多尔·舒尔平在绘制斯大林画像时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
«祖国的早晨»,油画
费奥多尔·舒尔平作,1946—1948年,现藏莫斯科国立特列切科夫美术馆。
墨索里尼也是一名矮个头的独裁者,他检阅军队和敬礼时站在一张脚凳上。此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Ceausescu)的照片要先处理掉脸上的皱纹,才允许在罗马尼亚的报纸«火花报»(Scîteia)上发表。齐奥塞斯库也是矮个子,想尽各种办法去掩盖这一事实。根据他的英文翻译的说法,“齐奥塞斯库在机场与外国贵宾的合影总是从缩短透视的角度拍摄,以保证他看上去更高大一些,至少比别人更高大”。
近代国家与旧体制之间的连续性固然重要,但1789年以来发生的变化同样重要。“画像处理”或许是个新名词,但绝非新观念。例如,路易十四穿高跟鞋,在画像中避免与他的儿子太靠近,因为这位王子的个子比他高。拿破仑穿加冕袍的画像共有三幅,分别由大卫、安格尔和热拉尔所画,因此把他自己放在了第一章所说的系列国家肖像之中,尽管他的这些画像已经打破了肖像画的套式,用桂冠代替皇冠,手持如长矛一般长短的权杖。在20世纪,画像中的领袖穿上了制服(相当于现代的盔甲),有时也作骑马状。如画像中的墨索里尼是一名戴头盔的士兵,而画像中的希特勒确切地说像一名穿着华丽盔甲的骑士,暗示他正在从事着某场圣战。
赫伯特·兰齐格(Hubert Lanziger)作,20世纪30年代(?),现藏华盛顿美国陆军艺术陈列馆。
巨幅画像的传统始于亚历山大大帝,却在苏联得到复兴。苏联曾经计划在莫斯科的苏维埃宫顶部建造一座高达100米的列宁雕像,但像亚历山大大帝的那个计划一样,从未开始实施。拿破仑不是第一个在画像中把手插进上衣的,但这样的姿势就此与他联系在一起。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后来的统治者,包括墨索里尼和斯大林都采用了这种姿势。
有时,领袖被表现为圣徒的样子。例如,大卫把被暗杀的法国革命领袖马拉表现为殉道者的样子,看上去的确像基督。在浴桶中,他的遗体被画成基督从十字架上取下时的传统姿势。早在几年前,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用过同样的方式来表现沃尔夫将军之死。在20世纪,列宁在画像中被表现为一名圣徒。例如,亚历山大·格拉希莫夫(Aleksandr Gerasimov)的绘画«列宁在讲坛上»(Lenin al the Trib-une,1930),列宁的形象以天空白云为背景,做出雄辩的姿势。
在格里高利·斯特雷加尔(Grigory Stregal)的绘画«领袖、导师、同志»(The Leader,Teacher and Comrade,1937)中,列宁被表现得像神龛中的雕像。就像许多其他图像一样,列宁、斯大林、希特勒、墨索里尼、齐奥塞斯库的巨幅画像,往往在游行中被抬着前进在街头。这些表现手法有时被称作“专制主义的艺术”。还需要补充一点,奥古斯都皇帝像提醒我们,阿谀奉承和理想化都不是20世纪的新发明。
民主体制喜爱首相画像,而社会主义体制则喜欢把工人的形象理想化。这些通常是工厂或集体农庄的典型工人画像,但有时也选择其中的代表人物,例如煤矿工人戈里高尔·斯达汉诺夫(Gregor Stakhanov)。他的工作效率极高并因他而创立了“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的称号。1938年,列昂尼德·科特利亚诺夫(Leonid Kotlyanov)为他创作了一幅画像。
许多英雄被人们纪念,并在公众场所为他们树立雕像。一次对伦敦和巴黎等各个城市雕像数量的调查说明,将军、政治家、诗人,以及其他社会界人士的雕像在数量上大致平衡,揭示了当地政治文化的一些重要内容。